在中国篮球圈,有个奇怪的现象:很多在野球场、大学联赛甚至民间比赛中表现出色的球员,却始终无法叩开CBA的大门。这些球员的技术、身体素质都不差,有的甚至比现役CBA球员还要出色,但为什么就是进不了职业联赛?
首先,CBA的选材机制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。大多数CBA球队更倾向于从自己的青训体系中提拔球员,这些球员从小就在专业体系下培养,与球队有天然的"血缘关系"。而那些在非传统路径成长起来的球员,即使实力出众,也很难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。
"我曾经带过一个球员,在野球场能轻松打爆很多CBA现役球员,但试训时连机会都没给够。" —— 某匿名篮球教练
其次,CBA球队在选择球员时,往往要考虑商业价值、市场潜力等因素。一个在社交媒体上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球员,可能比一个实力更强但默默无闻的球员更容易获得合同。这种商业化导向,让很多纯粹靠实力的球员失去了机会。
对于这些"被埋没"的优秀球员,可以考虑以下发展方向:
编者按:中国篮球需要更开放、更公平的选拔机制,让真正有实力的球员能够脱颖而出。只有当最好的球员都能站在最高水平的舞台上,中国篮球的整体水平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。